脾陰論治
一般論治脾胃,大都詳於脾陽胃陰,脾宜升宜燥,胃宜潤宜降。而講到脾胃病機則脾陰論述相對少於其他病症。本文將就脾陰虛論治略為梳理。
中醫論理,脾為陰土,胃為陽土,一般情況脾病往太陰偏寒化,而胃病往陽明偏熱化。但是就中醫陰陽理論來說,五臟各有陰陽,脾胃論治在不斷發展中也有所進步,到後來脾胃病也應分陰陽論治。如東垣立法喜升脾陽,而天士則闡發胃陰理論。但在清朝吳澄於脾病論治則明確指出:「脾經虛分陰陽。」;唐容川更言:「調治脾胃,須分陰陽。」。丹溪亦言:「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所以唐榮川提出了一個生動的論述:「脾陽不足,水穀固不化;脾陰不足,水穀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飯,釜底無火固不熱,府中無水亦不熟也。」
既然脾陰不足是一個已經被提出的概念,那甚麼情況下會造成脾陰受傷呢?那麼脾陰會出現有餘嗎?
- 脾陰不足的原因:多與勞心思慮為一個重要因素,如王旭高所言:「思慮傷脾之營,勞碌傷脾之氣。」,另一個則是藥誤或是多時辛燥,辛燥藥物的過度使用。如吳澄在不居集中論及:「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補胃中之陽,而不及脾中之陰,然虛損之人,多為陰火所爍,津液不足,筋脈皮骨皆無所養,而精神亦漸羸弱,百病叢生矣。」
- 脾陰有餘,在理論上的思考即屬脾濕,當健運脾陽化濕。
總之,脾陰不足總是與身體的津液代謝有密切關係。
看了上述,大概可以接受脾陰不足於理論上的客觀存在,但臨床上脾陰不足會如何表現呢?其實脾陰症狀紛紜,十分的多,古籍上可見的有久熱不退、虛熱、中消、嘈雜、口瘡、納差、聲啞、泛噁、腹脹腹痛、食後腹脹、便溏或便秘、甚至血症。但主要客觀存在的應該有兩點,第一是脾虛的見證,第二是陰虛內熱的見證。兩者同時並見。
這樣說起來或許會覺得矛盾,脾虛見證,腹瀉,腹脹,理當行氣健脾燥濕,陰虛內熱則須滋陰清熱。在治法上確實出現矛盾,所以脾陰虛的證治才會成為一個多數醫家講得較不清楚的一個證型。而在治療上,如行氣健脾燥濕則礙於陰虛一端,滋陰則妨礙脾健,確實令人棘手。在治法上大略可見有繆氏的甘寒法,藥取沙參、生地、天麥冬、石斛、白芍、梨汁、蔗汁等味,此法可用於內熱較甚而脾運尚可的情形,可見於一食辛燥則易上火的人群。另一法則為吳澄所提出的甘平法,可用於不利於參耆、二冬、二地之人。
小結:臨床上總是會遇到一些病人,吃到辛燥則口乾舌燥嘴破,而一吃到油膩滋膩的卻又造成腹瀉,其實此類人即為吳澄所論及的虛勞津液不足的脾陰虛證。吳澄的甘平法很可以取法,而繆氏的甘寒法,雖說甘寒濡潤,但如脾氣已然不健,則此法則難以為力矣。
於後附上吳澄理脾陰之法。
理脾陰總論:
吳澄曰:虛勞日久,諸藥不效,而所賴以無恐者,胃氣也。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主,胃氣旺則五臟受蔭,水精四布,機運流通,飲食漸增,津液漸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古人多以參朮苓草培補中宮。而虛勞脾薄胃弱,力不能勝,即平淡如四君子,皆不能用,舍此別無良法也。然立法貴於無過之地,寧但脾家不用參耆,即肺腎兩家亦有難用二冬二地者。所以新訂補脾陰一法也。不然,甘溫補土又不可恃,更將何所恃哉?惟選忠厚和平之品,補土生金,燥潤合宜,兩不相礙也。
- 中和理陰湯:治中氣虛弱,脾胃大虧,飲食短少,痰嗽失血,泄瀉腹脹,不任耆朮歸地者。此方主之
組成:人參一錢、燕窩五錢、山藥、扁豆各一錢、蓮肉二錢、老米三錢。
- 理脾陰正方:治食少泄瀉,痰嗽失血,遺精等症。虛勞不任耆朮者,此方主之。
組成:人參一錢、河車二錢、白芍、山藥、扁豆、茯苓各一錢、橘紅六分、甘草五分、蓮肉一錢五分、荷葉一錢、老米三錢。
- 資成湯:治虛勞遺精盜汗,食少泄瀉,血不歸經,女子崩漏不止。虛勞不任耆朮歸地者,此方主之。
組成:人參、白芍、扁豆、山藥、茯神各一錢、丹參八分、橘紅六分、甘草五分、蓮肉一錢五分、檀香三分。
- 升補和中湯:治虛勞寒熱,食少泄瀉,不任升柴者,此方主之。
組成:人參、穀芽、山藥各一錢、茯神八分、甘草三分、陳皮一分、扁豆一錢、鈎藤八分、荷鼻一個、老米三錢、紅棗二個。
- 暢鬱湯:治肝脾血少,血虛有火,不能用歸朮、柴胡者。此方主之。
組成:丹參、穀芽各一錢、白芍、茯苓、扁豆、鈎藤、菊花、連翹各八分、甘草五分、荷葉一錢。
- 理脾益營湯:治脾虛血少,陰虛發熱,不任歸地者,此方主之。
組成:製首烏三錢、海參、蓮肉、黑料豆各二錢、山藥、扁豆各一錢。
- 培土養陰湯:治虛勞食少痰多,陰分不足,自汗盜汗,遺精,不任熟地、山茱萸等藥者,此方主之。
組成:製首烏三錢、丹參、扁豆、穀芽各一錢、白芍、車前各八分、蓮肉一錢五分、豬腰一具。
- 保金湯:治痰嗽喘急,虛勞之人,不宜於麥冬五味,此方主之。
組成:人參、玉竹、百合、豬肺一具。
- 味補湯:虛勞日久,脾胃薄弱者,此方主之。
組成:燕窩、海參、淡火肉、鰻魚又四味煮汁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