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真君脈訣 卷二


第二篇

鬼真君曰:人身之病,變遷原非一致,人身之脈,紛紜必有殊形。故六部之中,每顯各異之狀,一經之內,常呈兼見之端。浮而弦,浮而數,多無定象,沉而細,沉而遲,不少同觀,必須統論其精微,始可獨斷其真偽。
按:本章主要在講兼見脈象,由第一卷中的主病來推兼見時的症狀。整理出來就是最後那個表格。

故浮而兼滑也,必是風痰之盛;(浮者氣升,滑者痰多,餘者類推可得)
浮而兼大也,絕無氣血之邪;
浮而兼遲也,虛風之害;
浮而兼濡也,濕氣之侵;
浮而兼細也,血隨氣而上升;
浮而兼洪也,火得氣而更旺;
浮而兼芤,定為血泛之虞;
浮而兼緊,決至邪重之苦;
浮而兼急,必疼痛于上焦;
浮而兼弱,必萎靡於下部;
浮而兼長,氣雖升而不傷其正;
浮而兼短,氣欲結而難散其邪;
浮而兼結,邪搏於經絡之間;
浮而兼革,正脫於臟府之內;
浮而兼代,邪居於胸膈之處;
浮而兼促,正傷于營衛之中;
浮而兼動,氣有變遷;
浮而兼靜,氣將寧息;
浮而兼毛,氣得火而上騰于頭目;
浮而兼躁,火因氣而上炎於咽喉;
浮而兼鉤,氣升之和;
浮而兼搏,氣浮之極;
浮而兼耎,氣虛之甚;
浮而兼散,氣不可收;
浮而兼平,氣乃無病。

沉而兼遲也,寒虛之至;(沉為陰寒,遲為困乏,餘者類推)
沉而兼澀也,鬱滯之深;
沉而兼滑也,寒痰之不舒;
沉而兼小也,冷氣之難發;
沉而兼實也,氣得寒而不揚;
沉而兼微也,精因冷而欲脫;
沉而兼細也,血逢陰凝之象;
沉而兼緊也,邪乘寒冷之征;
沉而兼急,小腹有寒邪之痛;
沉而兼濡,兩足多水脹之侵;
沉而兼長,氣陷而正尚未傷;
沉而兼短,精冷而邪將不渙;
沉而兼結,邪搏于至陰;
沉而兼革,正脫於髓海;
沉而兼代,命門將絕而可危;
沉而兼促,元陽欲脫而可畏;
沉而兼靜,陽寒能守;
沉而兼石,陰固不遷;
沉而兼耎,腹冷而有痛楚之苦;
沉而兼散,精寒有涸絕之危。

更有濡遲兼見,無非濕犯乎虛;(濡是濕犯,遲為困乏餘者類推)
濡滑同來,尤是痰成乎水;
濡中兼大,濕因血耗以相侵;
濡中兼小,水乘氣衰以相犯;
濡而兼弦,風水之患深;
濡而兼芤,痰血之症急;
濡而兼長,水濕易散;
濡而兼革,水濕難消;
濡而兼動,水有氾濫之盛;
濡而兼靜,水有浸潤之微;
濡而兼耎,水邪乘虛而相生;
濡而兼散,正氣隨濕而欲脫。

遲而兼澀,郁中以成弱;(遲為困乏,澀則鬱澀)
遲而兼滑,濕內以招虛;
遲而兼大,氣血皆居乾燥;
遲而兼小,精神必至伶仃;
遲而兼微,虛寒之氣;
遲而兼細,匱乏之身;
遲而兼弦,內傷之風;
遲而兼芤,內傷之血;
遲而兼長,病不足畏;
遲而兼短,症實可愁;
遲而兼代,必至損傷脾胃;
遲而兼革,定然渙散精華;
遲而兼石,氣寒將侵於骨;
遲而兼耎,血衰少養乎心;
遲而兼散,寒極而氣飛;
遲而兼靜,陰微而精固。

數而兼滑,亢炎之痰;(數則為熱,滑則為痰)
數而兼大,沸騰之火;
數而兼實,氣壅於熱;
數而兼弦,火助乎風;
數而兼洪,熱有燎原之盛;
數而兼緊,邪有風火之傳;
數而兼芤,吐血何狂;
數而兼代,喪軀必速;
數而兼革,走陽可許;
數而兼促,消正堪憂;
數而兼動,恐有發狂之變;
數而兼毛,定有消渴之成;
數而兼搏,火刑金而喉舌無津;
數而兼躁,火燒心而脾胃生焰。

澀中兼小,氣血虧而郁志莫伸;(澀為鬱澀,小為氣衰)
澀中兼實,氣血壅而思想難遂;
澀中兼微,氣寒而滯;
澀中兼細,血少而愁;
澀中兼洪,鬱怒不解;
澀中兼急,郁痛安禁;
澀中兼結,邪搏於兩脅之間;
澀中兼促,正虧於半表之際;
澀中兼革,氣欲脫於腎肝;
澀中兼代,氣將絕於脾胃;
澀中兼石,寒郁不宣;
澀中兼堅,風鬱難出;
澀中兼搏,郁甚莫解;
澀中兼靜,郁急安移。

滑而兼大,痰借血以為災;
滑而兼小,痰借氣而作祟;
滑而兼實,氣塞於痰中;(滑則為痰,實則壅氣)
滑而兼微,痰冷於胸次;
滑而兼細,痰旺而血枯;
滑而兼弦,水盛而風急;
滑而兼洪,濕熱成黨;
滑而兼芤,痰血為病;
滑而兼緊,邪得濕以助威;
滑而兼急,邪乘濕而增痛;
滑而兼濡,濕盛恐邪氣之增脹;
滑而兼革,水多防正氣之難收;
滑而兼動,水畜致腸腹之鳴;
滑而兼毛,火沸召痰涎之吐;
滑而兼耎,濕痰積而不消;
滑而兼堅,濕邪留而不散;
滑而兼搏,痰有傾盆之嘔;
滑而兼散,水如走石之崩。

餘脈俱可類推,各經正當細晰。總以脾胃之氣為要,更以平緩之脈為先,倘下指之時,均有寧靜之致,庶幾藥餌之用,可許健康之祥矣。

陳士鐸曰:凡人之病,變遷不常,而脈亦因病殊形,必非一狀。大約一經之中,必現二脈以相兼也,合二脈以論症,而症始出焉。合二脈以用藥,而藥始當焉。但二脈兼見甚多,不止浮沉遲數澀滑濡也,然苟知兼見之大旨,則以七脈為綱,以余脈為紀,又何病之不可推測哉。

又曰:脈有同中之異,亦有異中之同。同是浮脈,而何以有各脈之異?同是沉脈,而何以有各脈之殊?蓋脈無一定之形,必兼兩脈而並見也。兩脈既然並見,合兩脈以治一病,自易見功,然而兩脈之現,必察其異同,知其同中之異,竟治其異而不必顧其同;知其異中之同,竟治其同而不必顧其異,從此消息,醫道烏得不神哉。

又曰:千態萬狀者,病也;千變萬化者,脈也。鬼真君以三十八字盡脈之理,毋乃太簡乎?故又取兼見之脈以示世,似乎克盡其變矣。然而兼見之脈,止取浮沉遲數澀滑濡之七脈,而其餘三十一脈不言兼見,或疑其訣之不全,而立法之未善也。不知脈之大綱,止浮沉遲數澀滑之六字耳。舉其大綱,而餘可類推,又何必瑣細之盡告哉。吾意于浮沉遲數澀滑之外,引濡脈之兼見者,亦可無事重宣耳。鬼真君唯恐人之拘執而不通也,故略舉一濡脈以訓世也。

又曰:兼見之脈,須先看七脈為主。既得七脈,而後辨其兼見之形,則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無難細得也,以七脈為綱,以兼見為緯,實切脈之權輿也。

又曰:切脈實難,而辨其異同不尤難乎,然而無難也。知浮沉遲數澀滑濡之七脈,而其餘之三十一脈兼而察之,則病可意會也,況鬼真君又明告乎。細讀此訣,而何患脈之難知而病之難識也。

又曰:人疑兼見之脈,不止鬼真君所示,寥寥數語不足以包萬病也。殊不知脈訣言愈多而脈愈晦,鬼真君之訣,妙在於少也,以少勝多,非便世人之習誦也,實以其脈訣神奇,足以包舉萬病耳。

又曰:脈理甚微,須辨其同中之異,異中之同。同中之異者,如寸關尺各現大小虛實之異,而浮脈則同也。上中下各現遲數澀滑之異,而沉脈則同也。知其同中之異,則竟治其異,知其異中之同,則不必治其同,於此消息,何患脈理之不精哉。


浮者氣升
沉為陰寒
遲為困乏
數則為熱
澀則鬱塞
滑則痰多
濡是濕犯
急則為痛
必疼痛于上焦
小腹有寒邪之痛


郁痛安禁
邪乘濕而增痛

弦則為風


內傷之風
火助乎風

水盛而風急
風水之患深
緊則為邪
決至邪重之苦
邪乘寒冷之征

邪有風火之傳



緩則為虛







微則為冷

精因冷而欲脫
虛寒之氣

氣寒而滯
痰冷於胸次

數則為熱







滑則痰多
必是風痰之盛
寒痰之不舒
濕內以招虛
亢炎之痰

邪得濕以助威
尤是痰成乎水
澀則郁塞

鬱滯之深
郁中以成弱




洪為火旺
火得氣而更旺


熱有燎原之盛
鬱怒不解
濕熱成黨

大為血乾
絕無氣血之邪;


氣血皆居乾燥
沸騰之火

痰借血以為災
濕因血耗以相侵
沉為陰寒







遲為困乏
虛風之害
寒虛之至




無非濕犯乎虛
小者氣衰

冷氣之難發
精神必至伶仃

氣血虧而郁志莫伸
痰借氣而作祟
水乘氣衰以相犯
細者血涸
血隨氣而上升
血逢陰凝之象
匱乏之身

血少而愁
痰旺而血枯

浮者氣升







伏者脈結







芤多失血
定為血泛之虞

內傷之血
吐血何狂

痰血為病
痰血之症急
實多壅氣

氣得寒而不揚

氣壅於熱
氣血壅而思想難遂
氣塞於痰中

弱者陰虧
必萎靡於下部






濡是濕犯
濕氣之侵
兩足多水脹之侵



濕盛恐邪氣之增脹

長是正氣之和
氣雖升而不傷其正
氣陷而正尚未傷
病不足畏



水濕易散
短是邪氣之克
氣欲結而難散其邪
精冷而邪將不渙
症實可愁




代為正氣之衰
邪居於胸膈之處
命門將絕而可危
必至損傷脾胃
喪軀必速
氣將絕於脾胃


革為正氣之脫
正脫於臟府之內
正脫於髓海
定然渙散精華
走陽可許
氣欲脫於腎肝
水多防正氣之難收
水濕難消
結為邪氣之搏
邪搏於經絡之間
邪搏于至陰


邪搏於兩脅之間


促為正氣之耗
正傷于營衛之中
元陽欲脫而可畏

消正堪憂
正虧於半表之際


動有變動之機
氣有變遷


恐有發狂之變

水畜致腸腹之鳴
水有氾濫之盛
靜有安寧之喜
氣將寧息
陽寒能守
陰微而精固

郁急安移

水有浸潤之微
毛主火之將旺
氣得火而上騰于頭目


定有消渴之成

火沸召痰涎之吐

石乃水之極沉

陰固不遷
氣寒將侵於骨

寒郁不宣


耎是力薄
氣虛之甚
腹冷而有痛楚之苦
血衰少養乎心


濕痰積而不消
水邪乘虛而相生
堅乃邪深




風鬱難出
濕邪留而不散

鉤為氣血之和
氣升之和






躁為氣血之燥
火因氣而上炎於咽喉


火燒心而脾胃生焰



搏擊指而有太過之虞
氣浮之極


火刑金而喉舌無津
郁甚莫解
痰有傾盆之嘔

散去指而無可留之狀
氣不可收
精寒有涸絕之危
寒極而氣飛


水如走石之崩
正氣隨濕而欲脫
脈嫌其絕脈







脈貴其平
氣乃無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王清任的逐瘀湯方解與心得。

醫師專長

《丸方緩圖久則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