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真君脈訣 卷三
第三篇
鬼真君曰:五臟之病,必以寸關尺為憑,七府之症,亦以寸關尺為據,然不分析其精微,又何能盡知其玄妙。
試觀其寸口也,
按:此卷主要說各部位的症狀。後面稍微整理了一下,不過有很多脈象感覺可以刪去就是了。
左寸見浮,風熱上越而頭痛;右寸見浮,咽喉中燥而鼻塞;
左寸見芤,胸難藏血而嘔吐;右寸見芤,胃多瘀血而痛疼;
左寸見滑,熱痰入心而舌強;右寸見滑,熱痰入肺而鼻折;
左寸見實,火焚心而面赤;右寸見實,火生胃而唾幹;
左寸見弦,風入體必多頭痛;右寸見弦,風入腸定有筋攣;
左寸見緊,邪盛而心痛;右寸見緊,氣嗽而肺傷;
左寸見洪,心胸起熱悶之燒;右寸見洪,頭腦生炎蒸之楚;
左寸見微,心寒而虛弱何辭;右寸見微,氣冷而崩陷難免;
左寸見沉,心君失相火之助;右寸見沉,肺金招寒氣之侵;
左寸見澀,心脈火郁而未舒;右寸見澀,肺金金郁而莫達。
左寸見遲,膻中虛乏而難以衛心;右寸見遲,上焦損傷而難以生氣;
左寸見伏,氣匿於脅間;右寸見伏,氣積於脘內;
左寸見濡,膀胱水畜而不消;右寸見濡,皮毛汗泄而未止;
左寸見弱,無血以養心;右寸見弱,乏氣以生胃;
左寸見大,心經血燥而怔忡;右寸見大,肺經血幹而閉結;
左寸見小,驚悸時生;右寸見小,怯弱日甚;
左寸見虛,心中恍惚;右寸見虛,胃內衰微;
左寸見細,運行乏力;右寸見細,言語無神;
左寸見微,包絡有寒邪之入;右寸見微,胸脘有陰氣之招;
左寸見急,心疼不免;右寸見急,喉痛安辭;
左寸見短,三焦之氣怯;右寸見短,再宿之食難消;
左寸見代,心痛勿訝;右寸見代,痰塞何妨;
左寸見結,邪搏於心包;右寸見結,邪蟠於胃脘;
左寸見促,積聚有煩悶之苦;右寸見促,留滯興痞滿之憂;
左寸見革,心氣散漫而不收;右寸見革,肺氣飛躍而不返;
左寸見動,歡娛妊子之祥;右寸見動,飲食傷氣之兆;
左寸見毛,心火動而將刑肺金;右寸見毛,肺火起而將克肝木;
左寸見鉤,心氣安而魂夢適;右寸見鉤,肺氣肅而膀胱通;
左寸見堅,邪犯心而呼號;右寸見堅,邪侵肺而咳嗽;
左寸見躁,無血養神;右寸見躁,無精定魄;
左寸見搏,火太過而焚心;右寸見搏,火太過而爍肺;
左寸見石,陰寒直搗於膻中;右寸見石,冷氣逼居於脘內;
左寸見散,心有無可奈何之象;右寸見散,肺有但出無入之悲。
試觀其關中也,
試觀其關中也,
左關見浮肝犯風而眼赤;右關見浮胃入風而渴生;
左寸見芤必肝傷而失血;右關見芤必腸毒而便膿;
左關見滑,頭目腫痛堪嗟;右關見滑,脾胃熱焚甚苦;
左關見實,痎癖可征;右關見實,心腹多痛;
左關見弦,肝旺生風;右關見弦,脾崩不食;
左關見緊,筋脈急拘;右關見緊,嘈雜嘔吐;
左關見洪,眼目生花;右關見洪,心腹結痛;
左關見沉,必陰寒之癖積;右關見沉,定冷氣之難安;
左關見澀,風寒邪閉因氣郁有餘;右關見澀,飲食傷殘實血虛之不足;
左關見遲,兩脅多寒;右關見遲,中焦微冷;
左關見伏,關格收藏;右關見伏,霍亂吐瀉;
左關見濡,癉症將成;右關見濡,水臌可畏;
左關見弱,筋痿宜防;右關見弱,氣短須補;
左關見數,肝火盛而目紅;右關見數,胃火旺而口渴;
左關見大,怒氣傷肝;右關見大,狂陽傷胃;
左關見小,肝膽氣衰;右關見小,脾胃血少;
左關見虛,必益其血;右關見虛,須補其津;
左關見微,溫其下元之憊;右關見微,暖其氣海之寒;
左關見細,慮腳膝之酸;右關見細,恐肚腹之瀉;
左關見急,肝痛而不能眠;右關見急,脾傷而自難臥;
左關見代,肝絕而痛則無妨;右關見代,肝絕而安則無救;
左關見結,胸滿而痰結於中;右關見結,脾傷而氣滯於下;
左關見促,肝無腎水之滋;右關見促,脾無腎火之養;
左關見革,氣脫於木旺之時;右關見革,氣脫於土崩之侯;
左關見動,兩脅有氣痛之愁;右關見動,中焦有火焚之懼;
左關見毛,肝木旺而生風;右關見毛,胃土盛而動火;
左關見耎,無病之人;右關見耎,加餐之客;
左關見鉤肝血之足;右關見鉤,脾氣之安;
左關見靜,優遊享無事之福;右關見靜,舒暢享強食之愉;
左關見石,筋得寒而拘攣;右關見石,胃因冷而泄瀉;
左關見堅,邪必留戀於經絡;右關見堅,邪必會聚於臟腑;
左關見躁,必苦血幹而多怒;右關見躁,必苦液涸而善嘔;
左關見搏,防太盛之中風;右關見搏,慮過旺之狂病;
左關見散,筋遲而不能收;右關見散,肢懈而不能舉。
試觀其尺下也,
試觀其尺下也,
浮見尺左,水虧而雙耳齊聾;浮見尺右,火旺而大腸自秘;
芤見尺左,小遺多膿血之災;芤見尺右,大便下赤紅之歎;
滑見尺左,水入腰而作楚;滑見尺右,痰流足以成災;
實見尺左,膀胱水閉而不通;實見尺右,尿瀝火澀而難出;
弦見尺左,腰腹重滯生疼;弦見尺右,腎臟風邪作耗;
緊見尺左,耳似蟬鳴;緊見尺右,臍同蟲咬;
洪見尺左,水熬幹而消渴;洪見尺右,火炎上而夢遺;
微見尺左,盜汗淋漓;微見尺右,腸鳴泄瀉;
沉見尺左,精冷如冰;沉見尺右,腰寒若水;
澀見尺左,陰寒疝結;澀見尺右,逆冷腸崩;
遲見尺左,下焦寒冷;遲見尺右,小腹陰凝;
伏見尺左,陽氣不升;伏見尺右,陰氣更閉;
濡見尺左,寒濕侵腎;濡見尺右,冷痿中腰;
弱見尺左,雙足骨酸;弱見尺右,雙腿氣乏;
大見尺左,腎涸於遺精;大見尺右,命殘於作用。
小見尺左,水耗無多;小見尺右,火衰不旺;
小見尺左,水耗無多;小見尺右,火衰不旺;
虛見尺左,心腎不交;虛見尺右,水火皆乏;
微見尺左,冷入關元;微見尺右,寒通腹裏;
細見尺左,髓冷脛枯;細見尺右,命寒精泄;
數見尺左,水少而火沸為痰;數見尺右,火炎而水隨作喘;
急見尺左,痛入陰丸;急見尺右,疼添小腹;
短見尺左,自無延齡之福;短見尺右,定含怯戰之羞;
代見尺左,精敗欲絕;代見尺右,火息將亡;
結見尺左,邪襲水而不散;結見尺右,邪襲火而不離;
促見尺左,髓耗而足不行步;促見尺右,火衰而氣不通心;
革見尺左,玉關不閉;革見尺右,河車俱焚;
動見尺左,定然魂夢多遺;動見尺右,定然陽強不倒;
毛見尺左,精耗而龍火將興;毛見尺右,焰騰而命門自熱;
耎見尺左,腎弱相宜;耎見尺右,火衰當助;
鉤見尺左,陰平之士;鉤見尺右,守真無疑;
石見尺左,精無傾失之慨;石見尺右,陽有退藏之慶;
堅見尺左,邪入於骨髓;堅見尺右,邪居於腰膝;
躁見尺左,腎難上交於心;躁見尺右,陽且高越於膈;
搏見尺左,膀胱有熱閉之淋;搏見尺右,咽喉長瘡蛾之腫;
散見尺左,腎水欲絕於須臾;散見尺右,元陽將逃於頃刻。
陳士鐸曰:脈有兼見以觀其變,必有獨現以顯其常,常變之道不可不分觀之也。鬼真君先言其變,示變之宜知也,再言其常,示常之宜諳也。知常而後達變,又寧至有治常之失哉。
又曰:脈不分觀部位,則病情不可得而知,此寸關尺必須分觀其脈也。
又曰:脈有寸關尺無脈,而脈見於列缺之間者。世人以為反關脈也,此乃經脈虛而絡脈盛也,經脈虛故不現于寸關尺三部,絡脈盛故現於列缺之間。蓋直行為經,而旁行為絡,列缺正絡脈之穴也,在兩手交叉食指盡處,兩筋骨罅中,屬肺經之絡,別走陽明之絡也。此中原有動脈,宜細動不宜大動,今寸關尺三部無脈,而此處之脈大動,亦現三部之象,是陽勝於陰也,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於寸口三倍,正言反關脈也。亦當分觀其動,以別疾病耳。
又曰:寸關尺分上中下也,心肺居上而以寸觀之,象天也;肝脾居中而以關觀之,象人也;腎居下而以尺觀之,象地也。醫道必須統天地人以論醫,則醫無剩義,脈訣亦必合天地人以示法,則法無遁情。非好作廣大之語也,實有不如此則其法不為備耳。
又曰:寸關尺分上中下切之,是矣。然其中有上而兼中者,有中而兼下者,有中而兼上下者,又不可不知之也。如寸脈浮而連于關,關脈數而連於尺,如關脈大而連於寸尺者是也。此又當合寸關尺而同觀,又不可專主於寸而不及于關,專主于關而不及於尺,又在臨症切脈而變通之也。
又曰:脈宜分觀以別虛實,然亦有合寸關尺以分虛實者,大約左之寸關尺齊旺者,乃外感居多,右之寸關尺齊旺者,乃內傷居多,非但左寸旺為外感,右寸旺為內傷也。
又曰:寸關尺分觀之後,又宜合觀,不分觀不知其細,不合觀不得其合。故分觀之時,當以一指切其脈,合觀之時,又當以三指切其脈也。
又曰:看寸關尺三部之脈,當先切關脈,而後看寸脈,而後看尺脈,左右相同。
又曰:今人看脈,男先看左,女先看右,男女之脈何嘗有異,正不必如此拘拘也。
又曰:凡人之脈,貴有胃氣。胃氣者,平氣也,毋論寸關尺,下指之時覺有平和之象,即是有胃氣也,非獨右關平和始有胃氣耳。
又曰:脾與胃為表裏,胃病則脾必病,脾病則胃亦病,病則安有胃氣哉。故脾脈與胃脈同觀,所以脾胃之脈皆在右關切之耳。
又曰:胃旺而脈愈微,胃衰而脈愈盛。故右關太旺,反是胃氣之虛也。然而右關之旺,又由左關之旺也,左關旺而右關不能衰,此木來克土之象,又不可不知也。
又曰:三部之脈,前人以尺脈為根,似乎切脈重在尺也,不知本實先拔,固然枝葉難榮,然而過於摧殘,如狂風大雨拔木折枝,根亦隨竭,此脈必統三部而觀之也。
又曰:寸關尺各有內外之分,尺外尺裏、關外關裏、寸外寸裏皆從左右以分內外,而非上下以分內外也。餘注內經,已詳哉言之矣。而鬼真君不言及此者,蓋舉要以示人耳。
又曰:脈分三部,上寸也,中關也,下尺也。寸之內又分左右左,寸候心而包絡膻中統其內,右寸候肺而胸脘咽喉統其內;關之內又分左右,左關候肝而膽脅膈則統其內,右關候脾而胃則統其內;尺之內又分左右,左尺候腎中之水,而小腸膀胱小腹股膝統其內,右尺候腎中之火,而大腸腰脛胻統其內;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異,上焦屬於寸,中焦屬於關,下焦屬於尺,不可於右腎候之也,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不屬於右腎而不得不候之於右腎也,部位既明切脈自無疑。
又曰:鬼真君所分部位,一皆准於內經,與王叔和所定大相懸殊,世人見之未有不驚異者也。然而鬼真君正恐人驚異,單言五臟而不言七腑,鐸慮部位不明,又將何以診脈,故於前條細列以問世,第推鬼真君之意,但知五臟之脈,正不必又及七腑之脈也,鐸重言之,似乎饒舌矣。
又曰:五臟各有表裏,心則與小腸為表裏也,肝則與膽為表裏也,肺則與大腸為表裏也,脾則與胃為表裏也,腎則與膀胱為表裏也,表病則裏病,原相關切,故治裏正所以治表也,何必分表是表,而不屬之臟,裏是裏,而不屬於腑也。
陳士鐸曰:脈有兼見以觀其變,必有獨現以顯其常,常變之道不可不分觀之也。鬼真君先言其變,示變之宜知也,再言其常,示常之宜諳也。知常而後達變,又寧至有治常之失哉。
又曰:脈不分觀部位,則病情不可得而知,此寸關尺必須分觀其脈也。
又曰:脈有寸關尺無脈,而脈見於列缺之間者。世人以為反關脈也,此乃經脈虛而絡脈盛也,經脈虛故不現于寸關尺三部,絡脈盛故現於列缺之間。蓋直行為經,而旁行為絡,列缺正絡脈之穴也,在兩手交叉食指盡處,兩筋骨罅中,屬肺經之絡,別走陽明之絡也。此中原有動脈,宜細動不宜大動,今寸關尺三部無脈,而此處之脈大動,亦現三部之象,是陽勝於陰也,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於寸口三倍,正言反關脈也。亦當分觀其動,以別疾病耳。
又曰:寸關尺分上中下也,心肺居上而以寸觀之,象天也;肝脾居中而以關觀之,象人也;腎居下而以尺觀之,象地也。醫道必須統天地人以論醫,則醫無剩義,脈訣亦必合天地人以示法,則法無遁情。非好作廣大之語也,實有不如此則其法不為備耳。
又曰:寸關尺分上中下切之,是矣。然其中有上而兼中者,有中而兼下者,有中而兼上下者,又不可不知之也。如寸脈浮而連于關,關脈數而連於尺,如關脈大而連於寸尺者是也。此又當合寸關尺而同觀,又不可專主於寸而不及于關,專主于關而不及於尺,又在臨症切脈而變通之也。
又曰:脈宜分觀以別虛實,然亦有合寸關尺以分虛實者,大約左之寸關尺齊旺者,乃外感居多,右之寸關尺齊旺者,乃內傷居多,非但左寸旺為外感,右寸旺為內傷也。
又曰:寸關尺分觀之後,又宜合觀,不分觀不知其細,不合觀不得其合。故分觀之時,當以一指切其脈,合觀之時,又當以三指切其脈也。
又曰:看寸關尺三部之脈,當先切關脈,而後看寸脈,而後看尺脈,左右相同。
又曰:今人看脈,男先看左,女先看右,男女之脈何嘗有異,正不必如此拘拘也。
又曰:凡人之脈,貴有胃氣。胃氣者,平氣也,毋論寸關尺,下指之時覺有平和之象,即是有胃氣也,非獨右關平和始有胃氣耳。
又曰:脾與胃為表裏,胃病則脾必病,脾病則胃亦病,病則安有胃氣哉。故脾脈與胃脈同觀,所以脾胃之脈皆在右關切之耳。
又曰:胃旺而脈愈微,胃衰而脈愈盛。故右關太旺,反是胃氣之虛也。然而右關之旺,又由左關之旺也,左關旺而右關不能衰,此木來克土之象,又不可不知也。
又曰:三部之脈,前人以尺脈為根,似乎切脈重在尺也,不知本實先拔,固然枝葉難榮,然而過於摧殘,如狂風大雨拔木折枝,根亦隨竭,此脈必統三部而觀之也。
又曰:寸關尺各有內外之分,尺外尺裏、關外關裏、寸外寸裏皆從左右以分內外,而非上下以分內外也。餘注內經,已詳哉言之矣。而鬼真君不言及此者,蓋舉要以示人耳。
又曰:脈分三部,上寸也,中關也,下尺也。寸之內又分左右左,寸候心而包絡膻中統其內,右寸候肺而胸脘咽喉統其內;關之內又分左右,左關候肝而膽脅膈則統其內,右關候脾而胃則統其內;尺之內又分左右,左尺候腎中之水,而小腸膀胱小腹股膝統其內,右尺候腎中之火,而大腸腰脛胻統其內;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異,上焦屬於寸,中焦屬於關,下焦屬於尺,不可於右腎候之也,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不屬於右腎而不得不候之於右腎也,部位既明切脈自無疑。
又曰:鬼真君所分部位,一皆准於內經,與王叔和所定大相懸殊,世人見之未有不驚異者也。然而鬼真君正恐人驚異,單言五臟而不言七腑,鐸慮部位不明,又將何以診脈,故於前條細列以問世,第推鬼真君之意,但知五臟之脈,正不必又及七腑之脈也,鐸重言之,似乎饒舌矣。
又曰:五臟各有表裏,心則與小腸為表裏也,肝則與膽為表裏也,肺則與大腸為表裏也,脾則與胃為表裏也,腎則與膀胱為表裏也,表病則裏病,原相關切,故治裏正所以治表也,何必分表是表,而不屬之臟,裏是裏,而不屬於腑也。
浮脈
|
左
|
右
|
寸
|
風熱上越而頭痛
|
咽喉中燥而鼻塞
|
關
|
肝犯風而眼赤
|
胃入風而渴生
|
尺
|
水虧而雙耳齊聾
|
火旺而大腸自秘
|
芤脈
|
左
|
右
|
寸
|
胸難藏血而嘔吐
|
胃多瘀血而痛疼
|
關
|
肝傷而失血
|
腸毒而便膿
|
尺
|
小遺多膿血之災
|
大便下赤紅之歎
|
滑脈
|
左
|
右
|
寸
|
熱痰入心而舌強
|
熱痰入肺而鼻折
|
關
|
頭目腫痛堪嗟
|
脾胃熱焚甚苦
|
尺
|
水入腰而作楚
|
痰流足以成災
|
實脈
|
左
|
右
|
寸
|
火焚心而面赤
|
火生胃而唾幹
|
關
|
痎癖可征
|
心腹多痛
|
尺
|
膀胱水閉而不通
|
尿瀝火澀而難出
|
弦脈
|
左
|
右
|
寸
|
風入體必多頭痛
|
風入腸定有筋攣
|
關
|
肝旺生風
|
脾崩不食
|
尺
|
腰腹重滯生疼
|
腎臟風邪作耗
|
緊脈
|
左
|
右
|
寸
|
邪盛而心痛
|
氣嗽而肺傷;
|
關
|
筋脈急拘
|
嘈雜嘔吐
|
尺
|
耳似蟬鳴
|
臍同蟲咬
|
洪脈
|
左
|
右
|
寸
|
心胸起熱悶之燒
|
頭腦生炎蒸之楚
|
關
|
眼目生花
|
心腹結痛
|
尺
|
水熬乾而消渴
|
火炎上而夢遺
|
微脈
|
左
|
右
|
寸
|
心寒而虛弱何辭
|
氣冷而崩陷難免
|
關
|
|
|
尺
|
盜汗淋漓
|
腸鳴泄瀉
|
沉脈
|
左
|
右
|
寸
|
心君失相火之助
|
肺金招寒氣之侵
|
關
|
必陰寒之癖積
|
定冷氣之難安
|
尺
|
精冷如冰
|
腰寒若水
|
澀脈
|
左
|
右
|
寸
|
心脈火郁而未舒
|
肺金金郁而莫達
|
關
|
風寒邪閉因氣郁有餘
|
飲食傷殘實血虛之不足
|
尺
|
陰寒疝結
|
逆冷腸崩
|
遲脈
|
左
|
右
|
寸
|
膻中虛乏而難以衛心
|
上焦損傷而難以生氣
|
關
|
兩脅多寒
|
中焦微冷
|
尺
|
下焦寒冷
|
小腹陰凝
|
伏脈
|
左
|
右
|
寸
|
氣匿於脅間
|
氣積於脘內
|
關
|
關格收藏
|
霍亂吐瀉
|
尺
|
陽氣不升
|
陰氣更閉
|
濡脈
|
左
|
右
|
寸
|
膀胱水畜而不消
|
皮毛汗泄而未止
|
關
|
癉症將成
|
水臌可畏
|
尺
|
寒濕侵腎
|
冷痿中腰
|
弱脈
|
左
|
右
|
寸
|
無血以養心
|
乏氣以生胃
|
關
|
筋痿宜防
|
氣短須補
|
尺
|
雙足骨酸
|
雙腿氣乏
|
大脈
|
左
|
右
|
寸
|
心經血燥而怔忡
|
肺經血乾而閉結
|
關
|
怒氣傷肝
|
狂陽傷胃
|
尺
|
腎涸於遺精
|
命殘於作用
|
小脈
|
左
|
右
|
寸
|
驚悸時生
|
怯弱日甚
|
關
|
肝膽氣衰
|
脾胃血少;
|
尺
|
水耗無多
|
火衰不旺
|
虛脈
|
左
|
右
|
寸
|
心中恍惚
|
胃內衰微
|
關
|
必益其血
|
須補其津
|
尺
|
心腎不交
|
水火皆乏
|
細脈
|
左
|
右
|
寸
|
運行乏力
|
言語無神;
|
關
|
慮腳膝之酸
|
恐肚腹之瀉
|
尺
|
髓冷脛枯
|
命寒精泄
|
微脈
|
左
|
右
|
寸
|
包絡有寒邪之入
|
胸脘有陰氣之招;
|
關
|
溫其下元之憊
|
暖其氣海之寒
|
尺
|
冷入關元
|
寒通腹裏
|
急脈
|
左
|
右
|
寸
|
心疼不免
|
喉痛安辭
|
關
|
肝痛而不能眠
|
脾傷而自難臥
|
尺
|
痛入陰丸
|
疼添小腹
|
短脈
|
左
|
右
|
寸
|
三焦之氣怯
|
再宿之食難消
|
關
|
|
|
尺
|
自無延齡之福
|
定含怯戰之羞
|
代脈
|
左
|
右
|
寸
|
心痛勿訝
|
痰塞何妨
|
關
|
肝絕而痛則無妨
|
肝絕而安則無救
|
尺
|
精敗欲絕
|
火息將亡
|
結脈
|
左
|
右
|
寸
|
邪搏於心包
|
邪蟠於胃脘
|
關
|
胸滿而痰結於中
|
脾傷而氣滯於下
|
尺
|
邪襲水而不散
|
邪襲火而不離
|
促脈
|
左
|
右
|
寸
|
積聚有煩悶之苦
|
留滯興痞滿之憂
|
關
|
肝無腎水之滋
|
脾無腎火之養
|
尺
|
髓耗而足不行步
|
火衰而氣不通心
|
革脈
|
左
|
右
|
寸
|
心氣散漫而不收
|
肺氣飛躍而不返
|
關
|
氣脫於木旺之時
|
氣脫於土崩之侯
|
尺
|
玉關不閉
|
河車俱焚
|
|
|
|
動脈
|
左
|
右
|
寸
|
歡娛妊子之祥
|
飲食傷氣之兆
|
關
|
兩脅有氣痛之愁
|
中焦有火焚之懼
|
尺
|
定然魂夢多遺
|
定然陽強不倒
|
毛脈
|
左
|
右
|
寸
|
心火動而將刑肺金
|
肺火起而將克肝木
|
關
|
肝木旺而生風
|
胃土盛而動火
|
尺
|
精耗而龍火將興
|
焰騰而命門自熱
|
鉤脈
|
左
|
右
|
寸
|
心氣安而魂夢適
|
肺氣肅而膀胱通
|
關
|
肝血之足
|
脾氣之安
|
尺
|
陰平之士
|
守真無疑
|
堅脈
|
左
|
右
|
寸
|
邪犯心而呼號
|
邪侵肺而咳嗽
|
關
|
邪必留戀於經絡
|
邪必會聚於臟腑
|
尺
|
邪入於骨髓
|
邪居於腰膝
|
躁脈
|
左
|
右
|
寸
|
無血養神
|
無精定魄
|
關
|
必苦血乾而多怒
|
必苦液涸而善嘔
|
尺
|
腎難上交於心
|
陽且高越於膈
|
博脈
|
左
|
右
|
寸
|
火太過而焚心
|
火太過而爍肺
|
關
|
防太盛之中風
|
慮過旺之狂病
|
尺
|
膀胱有熱閉之淋
|
咽喉長瘡蛾之腫
|
石脈
|
左
|
右
|
寸
|
陰寒直搗於膻中
|
冷氣逼居於脘內
|
關
|
筋得寒而拘攣
|
胃因冷而泄瀉
|
尺
|
精無傾失之慨
|
陽有退藏之慶
|
散脈
|
左
|
右
|
寸
|
心有無可奈何之象
|
肺有但出無入之悲
|
關
|
筋遲而不能收
|
肢懈而不能舉
|
尺
|
腎水欲絕於須臾
|
元陽將逃於頃刻
|
數脈
|
左
|
右
|
寸
|
|
|
關
|
肝火盛而目紅
|
胃火旺而口渴
|
尺
|
水少而火沸為痰
|
火炎而水隨作喘
|
耎脈
|
左
|
右
|
寸
|
|
|
關
|
無病之人
|
加餐之客
|
尺
|
腎弱相宜
|
火衰當助
|
靜脈
|
左
|
右
|
寸
|
|
|
關
|
優遊享無事之福
|
舒暢享強食之愉
|
尺
|
|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