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2的文章

針灸基礎論叢

只有一種感覺:李鼎教授,你令我飛躍起來了! 每次有空當雜書翻閱真是讓我學了好多阿。

鬼真君脈訣 卷五

第五篇 婦人小兒之脈 按:此篇主要內容也不多,教你怎麼把孕脈,還教你把雙胞胎。小兒脈那邊簡單易懂,可以作為參考。 鬼真君曰:陰陽原無二道,男女何有殊形,五臟相同,不必兩分彼此,三部亦一,寧須各論參差。 唯受妊成胎獨殊男子,故辨妊論孕更別婦人 。 尺中脈滑,女經不調且有帶淋之病; 關中脈澀,天癸已斷甯非鬱塞之屙 ; 左寸滑而左尺大,懷子之兆;左尺數而左關微,有兒之征;左寸帶縱,兩男之祥;右寸帶縱,兩女之喜;左關左尺脈皆大,心脈流利必三男;右關右尺脈皆大,心脈流利必三女;然三部有一部之滯,未宜遽許為胎;各脈無一脈之順,何敢輕言是孕; 子死母存,尺浮而寸沉;母亡而子活,尺澀而寸伏;蓋子系於腎,尺浮則子無生氣;母系於肺,寸沉則母有生機;子系於尺,尺澀而子之氣不散;母系於寸,寸浮而母之根已離; 沉細之脈,胎欲離經;浮滑之脈,胞將即產;腹疼腰痛,定然即降;漿來胞破,未可言生;身重體寒,面目又青,脈無可畏;心煩血燥,舌兼黑脈斷堪憂;子母難留,唇口沫出;娘兒全活,面鼻顏黃; 新產脈緩,自存胃氣;新產脈滑,未損脾陰;實大既形,定非佳信;弦急兼現,豈是庥祥;沉小實為順候,澀促半作逆觀;脈微何足害,尚可回陽;脈洪反宜愁,最嫌逆冷; 婦人之脈若此,小兒之診若何?三部不妨俱數,只慮沉遲;六經各喜均長,翻嫌細小;惟弦緊不可驟揚,恐來風邪之祟;更虛濡不宜常見,虞多水氣之殃;急脈形於指下,嘔吐而腹痛難痊;大脈浮于關前,瀉痢而心驚不救;見此已可通彼,知偏何難悟全哉。 陳士鐸曰:男女之病,彼此相同,原無反背,故有病而可同斷也。唯胎產前後少異男子,故鬼真君又傳此篇,而於論孕娠獨詳也。至於小兒,原不必切脈,以氣血未全,各脈不十分准。鬼真君之論小兒,亦約略之辭,然而小兒純陽,所生之病多是飲食之傷,驚疳吐瀉之症。得此數言,以括其全,所謂要言不煩也。 又曰:婦人之脈少異於男子者,左尺多旺耳。男子左尺旺,實非佳兆。女子左尺旺,此陰血有餘,轉是佳祥,蓋易於受胎也。 又曰:婦人之病最難治者,以其性情多郁耳,鬱則氣血即不流通,經輒閉塞,而左關隨現澀脈矣。故看婦人之脈,貴切肝脈,辨其澀與不澀,是第一秘法。雖各經皆有澀脈,而左關不澀是其鬱未甚也。 又曰:小兒之脈,弦緊急俱是外邪,除此之外,皆內傷也。治內傷之法,補脾健胃為先,即治外邪,亦當顧正,雖純脈現弦緊弦急,未可...

鬼真君脈訣 卷四

第四篇 鬼真君曰:診脈宜分生死,決日當定時辰。 按:死脈。不會解釋....

鬼真君脈訣 卷三

第三篇 鬼真君曰:五臟之病,必以寸關尺為憑,七府之症,亦以寸關尺為據,然不分析其精微,又何能盡知其玄妙。 試觀其寸口也, 按:此卷主要說各部位的症狀。後面稍微整理了一下,不過有很多脈象感覺可以刪去就是了。

鬼真君脈訣 卷二

第二篇 鬼真君曰:人身之病,變遷原非一致,人身之脈,紛紜必有殊形。故六部之中,每顯各異之狀,一經之內,常呈兼見之端。 浮而弦,浮而數,多無定象,沉而細,沉而遲,不少同觀,必須統論其精微,始可獨斷其真偽。 按:本章主要在講兼見脈象,由第一卷中的主病來推兼見時的症狀。整理出來就是最後那個表格。

鬼真君脈訣 卷一

第一篇 脈理甚微,原非一言可盡,人病多變,又豈一脈能包。論其陰陽,別其生死,察其臟腑,觀其症候,既上中下之宜分,必寸關尺之自定。 左寸心,左關肝,火木寧無至性;右寸肺,右關脾,土金本有深情。唯兩尺為腎,水火實難分配,中間是命,左右還可同觀。三焦別上中下以相診,餘經合寸關尺而共視。 蓋部位烏容倒置,辨貴分明,而表裏何必細分,不宜拘執。雖按指以三部為法,數息便悟斷經,顧看脈以五臟為主,知臟即通治腑。察四時之節氣,春夏異於秋冬;審一日之晷時,寅卯殊于申酉。大約 逢克則凶,逢生可救,我生則緩,我克難醫 。因五行而推斷,舉一隅而可知。 弦似乎緊,澀似乎微,浮與芤相反,沉與伏寧殊。洪同實狀,弱帶濡形,辨之既清,病將安遁。故急則為痛,弦則為風,緊則為邪,緩則為虛,微則為冷,數則為熱,滑則痰多,澀則郁塞,洪為火旺,大為血幹,沉為陰寒,遲為困乏,小者氣衰,細者血涸,浮者氣升,伏者脈結,芤多失血,實多壅氣,弱者陰虧,濡是濕犯,長是正氣之和,短是邪氣之克,代為正氣之衰,革為正氣之脫,結為邪氣之搏,促為正氣之耗,動有變動之機,靜有安寧之喜。毛主火之將旺,石乃水之極沉,耎是力薄,堅乃邪深,鉤為氣血之和,躁為氣血之燥,搏擊指而有太過之虞,散去指而無可留之狀。脈嫌其絕脈,脈貴其平。既知各脈之異同,可斷諸症之常變。 ( 按:此段則是三十八訣 ) 然而診脈必須得時,要在日之平旦。按指原無異法,貴取氣之甚清,自然虛實易明,盛衰易辨矣。 按:鬼真君脈訣的第一段,大略在講脈的基本概念,分部,寸關尺定位,順逆預後、相似脈等等。 陳士鐸曰:脈理之不明也,久矣。以致看病不真,用藥寡效,是脈之精微不可不講也。然而精微出於淺近,過求乎窈杳,反致失之。此鬼真君脈訣之妙,妙在淺近,使人人易知而深入也。 又曰:脈有陰陽之不同,王叔和分七表八裏,似乎切脈之分明,不知無一脈無陰陽,非浮為陽而沉為陰,遲為陰而數為陽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於中消息,全在臨症明察之,心可意會,非筆墨能繪畫耳。 又曰:十二經各有脈,分十二經看之,自然玄妙入神。然而過求其精,反失其約。蓋五臟之脈,能統攝七腑,腑病治臟,臟安而腑自安。故脈訣止消言臟,而不必言腑也。 按:主要針對臟即可概括腑的範圍,五臟七腑學說則可參考石室秘錄後的雷公十七論以及外經微言 又曰:切脈以呼吸為准。一呼脈二動,一吸脈二動,為平人無病之脈...

就來整理一下這個!

鬼真君脈訣序 《脈訣》自王叔和傳後,世鮮其人,誰知叔和止注脈經,誤傳有《脈訣》也。叔和既無《脈訣》,何傳訣而不傳經?以《脈經》之多不及《脈訣》之約也。然《脈訣》始于高陽生,非叔和原文也。鐸遇雲中逸老于燕市,傳法之備,而不傳《脈經》者,以《素問》《靈樞》二書言脈之多也。雖然,於多之中而求其約,安在必求脈於《靈》、《素》哉?鬼真君名臾區,雲中逸老弟子也。貌甚奇,面長尺有一寸,發短而鬈,深目身高,耳垂下且大,非凡近士也。且歧天師備傳方法,何不傳脈於鐸。因授是書,皆切脈法也。夫真君為天師之徒,天師傳道之備,胡真君傳脈之約乎?蓋病分臟腑,若脈則傳髒而不及腑,寧脈與病異哉?不知病必兼髒,而脈不可兼髒也。《靈》、《素》二書,有時合而言之,何今傳《脈訣》獨與病殊乎?以髒病而腑亦病,腑病而髒亦病,故治髒而腑在其中,切髒而腑亦在其內,又何必合言之。所以單言髒而不及腑也。真君之傳,雖出於天師,亦真君之獨見也。傳止五篇,其言約矣。然皆言髒之文,治髒不可通之治腑哉? 山陰陳士鐸敬之甫別號遠公題於文筆峰之小琅琊

葉氏腸痺門的特色用藥

葉天士腸痺門的特色用藥。 腸痺門八案原文 1. 張 食進脘中難下,大便氣塞不爽,腸中收痛,此為腸痺。(肺氣不開降) 大杏仁 枇杷葉 川鬱金 土栝蔞皮 山梔 香豉 2. 夏(二十) 食下 脹,旬日得一更衣,腸胃皆腑,以通為用,丹溪每治腸痺,必開肺氣。 謂表裡相應治法。 杏仁 紫菀 冬葵子 桑葉 土栝蔞皮 又 腸痺開肺不效,用更衣丸三錢。   3. 吳 身重不能轉移,尻髀板著,必得撫摩少安,大便不通,小溲短少,不飢少飲,此時序濕邪,蒸郁化熱,阻於氣分,經腑氣隧皆阻,病名濕痺。 木防己(一錢) 杏仁(二錢) 川桂枝(一錢) 石膏(三錢研) 桑葉(一錢) 丹皮(一錢) 又 舌白,不渴不飢,大便經旬不解,皮膚麻癢,腹中鳴動,皆風濕化熱,阻遏氣分,諸經脈絡皆閉,昔丹溪謂腸痺,宜開肺氣以宣通,以氣通則濕熱自走,仿此論治。 杏仁 栝蔞皮 鬱金 枳殼汁 山梔 香豉 紫菀

背部俞穴的橫向排列命名

肺俞外開寸半   魄戶 督脈上是身柱   肺藏魄 心俞外開寸半   神堂                 神道   心藏神 督俞                    譩譆(五胠穴)              胠為古時戰陣右翼 通常無女性 故為純陽 與督俞合。 肝俞                   魂門                 筋縮   肝藏魂 肝主筋 脾俞                   意舍                 脊中   脾藏意 腎俞                   志室                 命門   腎藏志 膈俞                   膈關                            皆主膈 胃俞                   胃倉                 ...

周身經穴賦

周身經穴賦 手太陰兮大指側,少商、魚際兮太淵穴,經渠兮列缺,孔最兮尺澤。俠白共天府為鄰,雲門與中府相接(左右共22穴)。 手陽明兮,大腸之經。循商陽兮,二三而行。歷合谷陽谿之腧,過偏歷溫溜之濱。下廉上廉三里而近,曲池肘骨翏五里之程。臑腢上於巨骨,天鼎紆乎扶突。禾骨翏唇連,迎香鼻迫(左右共40穴)。

王清任的逐瘀湯方解與心得。

通竅活血湯 川芎 赤芍 桃仁 紅花 麝香 老蔥 生薑 紅棗 黃酒 會厭逐瘀湯 當歸 生地 赤芍 桃仁 紅花 柴胡 枳殼 甘草 桔梗 玄參 血府逐瘀湯 當歸 川芎 生地 赤芍 桃仁 紅花 柴胡 枳殼 甘草 桔梗 牛膝 膈下逐瘀湯 當歸 川芎 赤芍 桃仁 紅花 枳殼 甘草 五靈脂 延胡索 香附 牡丹皮 烏藥 少腹逐瘀湯 當歸 川芎 赤芍 五靈脂 延胡索 沒藥 蒲黃 肉桂 乾薑 小茴香 身痛逐瘀湯 當歸 川芎 桃仁 紅花 甘草 牛膝 五靈脂 香附 沒藥 地龍 羌活 秦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