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女科帶下證治(3)
<目錄>女科上卷\帶下
<篇名>黃帶下(三)
屬性:婦人有帶下而色黃者,宛如黃茶濃汁,其氣腥穢,所謂黃帶是也。夫黃帶乃任脈之濕熱也。任脈本不能容水,濕氣安得再入而化為黃帶乎?不知帶脈橫生,通於任脈,任脈直上走於唇齒,唇齒之間,原有不斷之泉下貫於任脈以化精,使任脈無熱氣之繞,則口中之津液盡化為精,以入於腎矣。惟有熱邪存於下焦之間,則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濕也。夫濕者,土之氣,實水之侵;熱者,火之氣,實木之生。水色本黑,火色本紅,今濕與熱合,欲化紅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變為黃色矣。此乃不從水火之化,而從濕化也。所以世之人有以黃帶為脾之濕熱,單去治脾而不得痊者,是不知真水、真火合成丹邪、元邪,繞於任脈、胞胎之間,而化此黔色也,單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補任脈之虛,而清腎火之炎,則庶幾矣。
方用\x易黃湯。\x
山藥(一兩,炒) 芡實(一兩、炒) 黃柏(二錢,鹽水炒) 車前子(一錢,酒炒)
白果(十枚,碎)
\x眉批︰\x
凡帶症多系脾濕。初病無熱但補脾土兼理沖任之氣其病自愈,若濕久生熱必得清腎火而濕始有去路。方用黃柏、車前子妙!山藥、芡實尤能清熱生津。丹邪元邪四字未晰擬,易以真水真火為濕熱之氣所侵,繞於任脈云云,較無語病,然原書究不可輕改,姑仍之。
\x歌括︰\x
婦人帶下色發黃,任脈濕熱邪氣傷。
補任之虛清腎火,臨證當服易黃湯。
易黃湯中用白果,山藥芡實鹽黃柏。
酒炒車前能利水,補任之虛清腎火。
法按:此方治療以濕熱為主的帶下,與完帶湯為治療肝鬱脾虛造成的濕不同,完帶湯較偏脾虛生濕,並未化熱。此方則以濕熱為主,故用黃柏清熱燥濕、車前子利水,山藥、芡實補脾利水。白果則引諸藥入任脈。
《本草秘錄‧山藥》:…或問山藥色白,何能烏須,何吾子用之為烏須聖藥?曰:山藥何能烏須哉。山藥入腎,而尤通任督。任督之脈,上行於唇頰,故借山藥用之於烏芝麻、黑豆、地黃、南燭、何首烏之內,導引以黑鬚鬢,非山藥之能自烏也。或又問山藥既為引導之藥,則不宜重用之為君矣。不知山藥雖不變白,而性功實大補腎水者也。腎水不足者,鬚鬢斷不能黑,我所以重用山藥而奏功也。
《本草秘錄‧芡實》:味甘,氣平,無毒。入脾、腎二經。主濕痺,止腰膝疼痛,益精,令耳目聰明,強志補中,除暴疾,久食延齡益壽。視之若平常,用之大有利益。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者也。其功全在補腎去濕。夫補腎之藥,大都潤澤者居多,潤澤則未免少濕矣。芡實補中去濕,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補腎水,與諸補陰之藥同用,尤能助之以添精,不慮多投以增濕也。
或問芡實平平無奇,而子偏譽之為益精補中之藥,何也?曰:芡實不特益精,且能澀精,補腎至妙藥也,子不信其功效乎?夫芡實與山藥并用,各為末,日日米飲調服,雖遺精至衰憊者,不旬日而精止神旺矣。至平之藥,而實有至奇之功,非世人所能測也。
或問:芡實性實平淡,吾子譽其功用,不識益腎補精之外,更有何病可大用乎?曰:芡實,無症不可大用,而尤可大用者,開胃氣耳。胃氣大開,何病不藉之以得利。平而實奇,淡而無厭,殆芡實之謂乎。
或疑芡實但能止精,而不能益精,雖精止即是益精,而終不可謂精得芡實而生也。曰:芡實豈但止精哉。夫遺精之病,必能補而後能止。使芡實不能益精,又何能止精。況芡實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也。去脾胃中之濕痰,即生腎中之真水。芡實益精,又何疑乎。
《本草新編‧白果》:味甘、少澀,氣微寒。入心經,通任、督之脈,至於唇口。有毒,多食至千者死。治白濁,清心。性不能烏鬚髮,然烏鬚髮必須用之,引烏黑之於汁至於唇口之間的變白也。此從來《本經》之所未言。
白果不可多用,然小兒又最宜食之。蓋小兒過餐水果,必傷任督之脈,五日內,與十枚熟食,永不飽傷之苦,并不生口疳之病。
或疑白果有損無益,先生謂能補任督之脈,此從前注《本草》者并未言及,何說之創乎?嗟乎。神農嘗百草,安能盡嘗,則注《本草》者,何能盡注,所望於後人之闡發者實多。況白果補任督,又鐸聞之於純陽呂祖之教,以治舍弟選之之於丙郎,而親效者乎。蓋丙郎多食水果,脾胃兩困,越中兒科治之不效。適呂祖鸞降,訓鐸用六君子湯加白果十枚治之,不旬日全愈。請問用白果之故。呂祖曰:丙郎乃傷任督脈也,非白果不效,故用之耳。志之以見鐸之立論,非無本之學也。
或謂:白果小兒最不宜食,有食之口吐清水而死者;曰:凡物不宜多服,安能獨咎於白果。白果,少用則益於任督,多用則損於包絡。口吐清水者,過清其心也。包絡為心之相臣,包絡損而心亦損矣。然必心氣原虛,而又食白果至數百枚者,始有此禍,非食數十枚,便致如此也。
或疑白果清心,多食則過於清心矣,安得而不傷乎?然而心不畏清也,仍是過清包絡耳。倘包絡火旺者,食數百枚,正復相宜。唯包絡素虛寒者,實宜戒耳。
白果,方中所用極少,唯治哮喘方有用白果者,取其能滌胃中飲食之積也。
法按:能除脾胃之濕痰而收澀。
留言
張貼留言